陳水華20年遍訪浙江3000余座海島,只為——
守護“神話之鳥”
又到了5月,中華鳳頭燕鷗的繁殖季節。今年,溫州南麂列島被增設為中華鳳頭燕鷗的招引場所。鳥類生態學博士陳水華作為中華鳳頭燕鷗保護團隊的技術顧問,最近一直在與團隊成員討論新的招引地布置方案和細節。
陳水華戴著眼鏡,瘦瘦的,F任浙江省博物館館長的他,上下樓梯時步伐利落,講起話來聲音洪亮,舉手投足間透露著戶外工作的印記。
不久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召開的太平洋海鳥組織年會上,陳水華被授予特別成就獎,表彰他在“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保護中做出的杰出貢獻。
中華鳳頭燕鷗是世界上最為瀕危的鳥類之一,被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年來,陳水華帶領團隊踏訪了浙江3000余座海島,不僅在象山韭山列島找到了中華鳳頭燕鷗繁殖地,還通過多年努力改善了其繁殖棲息環境。
目前,中華鳳頭燕鷗在全球有5個繁殖地,4個在中國,其中兩個在浙江。全球中華鳳頭燕鷗數量從2013年不到50只增加到2022年的近200只——他們主要集中在浙江的象山韭山列島和舟山五峙山列島兩處繁殖地,占全球數量的85%以上。
陳水華在象山韭山列島對燕鷗環志后進行身體測量。 拍友 范忠勇 攝
風雨之后終見彩虹
“自2003年以來,我一直從事海鳥研究,當時我帶領一個團隊在浙江沿海島嶼上尋找筑巢的中華鳳頭燕鷗。幸運的是,我們在2004年成功找到了一小群。從那時起,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和保護這種非常稀有的海鳥。”被授予特別成就獎時,陳水華用簡單的語句講述著20年的護鳥生涯。
但這一段故事從來都不容易。“神話之鳥”之所以“神話”,因為他們數量稀少、蹤跡罕見。1937年有人在山東發現中華鳳頭燕鷗,之后他們就失去蹤跡,直至2000年6月在福建馬祖列島被意外發現。尋找“神話之鳥”,成為鳥類研究者們的追求。
2002年夏天,還在浙江自然博物館工作的陳水華接待了來自臺灣的鳥類學家顏重威。“顏先生和我們提起了中華鳳頭燕鷗。”陳水華回憶,“他認為,浙江位于山東和福建之間,而且有很多島嶼,說不定在浙江某個島嶼上,還生活著中華鳳頭燕鷗。”
這番話讓陳水華兩眼放光。2003年,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啟了尋找中華鳳頭燕鷗項目,陳水華帶著團隊出發了。
海島考察是一項艱辛枯燥且伴隨著各種危險的工作。團隊從北端的嵊泗列島出發,他們通常在每年6月雇一條船,花3個月在海面上漂蕩。這是尋找海鳥的好時機,也是臺風最愛的季節,陳水華們就是要與臺風搶時間,和涌浪作斗爭,抵抗大大小小的顛簸。
在海上,涌浪帶起海水打入船中是常有的事,一個涌浪打過來,“嘩啦”一下整個人濕透了。大家的第一反應總是保護好相機和資料,然后用盆拼命將水舀出船外。如何登島也是一項挑戰,這些無人小島沒有碼頭,需要在船顛簸到高點時跳上巖礁,甲板上都是水,一不小心就會滑入海里。
身體上的艱難尚能克服,一次次空手而歸才是真正的打擊。
2004年,團隊尋找中華鳳頭燕鷗的第二年,跑了1000多個海島,除了在岱山的一個小島上發現一小群黑尾鷗外,幾乎一無所獲。大家眼前是一團迷霧,沒有人知道能否抵達終點。
“那兩年真的很艱難,要不是后面出現轉機,說不定就放棄了。”陳水華笑著搖搖頭。
2004年8月1日,一場計劃之外的調查讓他們終于在象山韭山列島一個叫“將軍帽”的無人小島上,找到了約4000只大鳳頭燕鷗繁殖群,其中混雜著約20只中華鳳頭燕鷗。
廣闊無垠的海面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而尋找中華鳳頭燕鷗就像是拾掇散落在角落里的碎片。陳水華表示:“過程雖然辛苦,但一波三折更顯可貴。風雨之后終見彩虹,這種感覺實在令人著迷。”
中華鳳頭燕鷗一家子。 拍友 范忠勇 攝
“神話”擺脫失傳命運
要真正實現對中華鳳頭燕鷗的種群恢復,還有太多事要做。
2010年,在“海鳥保護暨海洋保護區管理國際論壇”上,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丹尼爾·羅比博士介紹了一種“社群吸引技術”。“就是利用中華鳳頭燕鷗選擇繁殖棲息地容易受到同類影響的習性,通過布設假鳥和聲音回放,將中華鳳頭燕鷗引到特定的棲息地繁殖。”陳水華介紹。
在丹尼爾·羅比博士的指導下,2013年5月,中華鳳頭燕鷗繁殖種群招引和恢復項目在韭山列島的中鐵墩嶼正式啟動。島上安裝了300多只假鳥,以及兩套由太陽能供電的聲音回放設備。
張鵬是參與過這一項目的志愿者,他說:“我們在島上兩個月的工作是完整地記錄燕鷗群到達、求偶、產卵、孵蛋、育雛、離島的全過程。此外,還要對招引區進行清理,例如除草、平整棲息地、抓蛇滅鼠等。”
陳水華知道,招引并不會一開始就很順利。即便有心理預期,直到當年7月初,過了繁殖期都不見中華鳳頭燕鷗的身影,他的心情跌至谷底。
幾天后,一場臺風改變了一切。臺風掠過東南沿海某個不知名的島嶼,島上原本的燕鷗繁殖群被破壞,燕鷗只能尋找一個新的繁殖地。就這樣,它們來了。2013年,中鐵墩嶼最終招引到3300只大鳳頭燕鷗和19只中華鳳頭燕鷗,隨后,這批燕鷗成功繁殖。這也標志著我國首個“人工引導鳥類選擇繁殖地試驗”初步成功。
陳水華難掩自豪,當時的他已經追尋中華鳳頭燕鷗10多年,還是第一次長時間親密觀測這種鳥類。
為了更好地完成招引工作,2015年,團隊成員范忠勇、陸祎瑋前往美國學習社群吸引技術。在美國,他們學習如何記錄、觀察和研究海鳥的繁殖生態,與美國的研究同行分享經驗,觀摩社群吸引技術的運用。
自此,有關中華鳳頭燕鷗的研究工作才真正展開,而陳水華也面臨著一個更大的挑戰。
中山大學教授劉陽與陳水華團隊研究發現,中華鳳頭燕鷗因為難以形成集群,只得混在大鳳頭燕鷗中生存,為了“將基因延續下去”,中華鳳頭燕鷗會和大鳳頭燕鷗雜交,但不同種類燕鷗之間雜交可能會給中華鳳頭燕鷗帶來滅頂之災。
為了進一步了解中華鳳頭燕鷗,每年6月,劉陽會把在繁殖基地采集的燕鷗羽毛、蛋殼等樣本帶回實驗室進行基因檢測,以獲得遺傳數據。
劉陽認為,招引成功讓浙江中華鳳頭燕鷗種群的恢復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樣板,而他對遺傳方面的研究目標則是將種群擴展到更多的繁殖地。
從海島調查到招引再到遺傳學研究,這條種群恢復之路走得并不順利。不過陳水華明顯感覺到,這幾年中華鳳頭燕鷗的增加速度很快,就好像這些海鳥也在和他們一起努力。
如今,浙江集中了全世界中華鳳頭燕鷗近80%的繁殖種群,這種鳥類已經初步擺脫了滅絕的命運。
陳水華(右)在海島考察。 拍友 謝有定 攝
究竟是誰成就了誰
2019年,陳水華調任浙江省博物館館長,他也從團隊負責人變成了技術顧問。“和宣傳有關的工作,我一定會參加。”陳水華告訴我們。
陳水華清楚地記得,2007年6月,中華鳳頭燕鷗回到韭山列島將軍帽島嶼繁殖,團隊成員都很高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還沒來得及開展保護,就有不法分子趁著夜色登島,將1000余枚燕鷗蛋一卷而空。
“撿蛋導致中華鳳頭燕鷗二次產卵,但延后的繁殖期撞上臺風的多發期。如果沒有人為破壞,臺風對燕鷗的繁殖就沒有影響。”陳水華說,這次事件讓他們真正認識到,除了保護,宣傳也很重要。
從那以后,團隊與國際鳥盟、香港觀鳥會、浙江野鳥會、象山縣海洋與漁業局、舟山市定海區環保局等機構合作,定期開展演講、發傳單等宣傳教育活動。
讓陳水華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他們在象山一所小學做演講,從那以后,一個小女孩一直用業余時間參加生物資源保護活動,后來也成了團隊的志愿者。這給了他很大的觸動,他們每一次宣傳就像風吹起蒲公英,即便飄向人們看不到的地方,也一定會在某處落地發芽。“我時常講,撒下一把種子,就一定會有收獲。”陳水華說。
對一個瀕危物種的保護背后,是對海洋生態系統的修復,而極度瀕危的中華鳳頭燕鷗對于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更是具有重要指示作用,陳水華認為要“喚起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在采訪中,陳水華總能迅速而清晰地回憶起每件事、每一位志愿者的名字。他生動鮮活的描述甚至讓我們產生了錯覺:這些事真的已經發生十幾年了嗎?
“你說是陳水華成就了中華鳳頭燕鷗,還是中華鳳頭燕鷗成就了陳水華呢?”陳水華像是自言自語?梢院鸵蝗褐就篮系幕锇,朝著一個方向共同努力,他認為自己是幸運的。“我會一直堅持對中華鳳頭燕鷗的保護宣傳。”
(浙江日報 見習記者 張琬琪 記者 胡靜漪)
公眾號 |
手機版 |
|
![]() |
![]() |